在硅谷,有很多知名的創新公司,如特斯拉、SpaceX、Planet、D-Wave、Synthetic Genomics,然而這些知名公司的背后卻有一個共同的投資人,他的名字叫作 Steve Jurvetson。 德豐杰(DFJ)是硅谷著名的投資公司,當中的“J“代表的就是Steve Jurvetson,德豐杰主要關注早期投資和增長型投資,向消費型企業、破壞性技術公司投資。上面我們列出了一些企業,Steve Jurvetson是這些公司的董事。用Steve Jurvetson的話說,他對機器智能、軟件定義的硬件、未來不斷擴大邊界的技術特別感興趣。從投資角度看,“邊緣創意“這個概念是他所倡導的,所謂邊緣創意,就是指企業介于瘋狂與革命的邊緣。Jurvetson在深度學習、可持續交通、合成生物、基因組學、機器人領域尋找投資對象。簡言之,他關注的是那些未來會造成巨大影響的產業。 如果與Jurvetson交流,普通人的大腦可能會“受傷“,不過Jurvetson本人卻是謙遜的。與Jurvetson在線上聊天時,他發信息給兒子,就Product Hunt社區成員所問的問題發表看法。在學習方面,他一直是開放的,甚至向自己的孩子學習。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,《福布斯》將Jurvetson評為“科技領域最優秀的VC“。 最近,Jurvetson 在Product Hunt參加了線上聊天,讀一下記錄就會發現Jurvetson不只聰明,而且求知欲很強,擅于思考。Steve Jurvetson是終極學生,也是終極老師,與他交流是一件很刺激的事,希望你能喜歡: 問題:如果你必須和一名科技CEO交接人生,時限一周,你會選擇誰?為什么? 對我來說,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時限只有一周。我不會想著在一周之內完做完某件事,當我離開之后事情可能會繼續,我會從學習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:在一周之內,我可以以內部人的身份在哪里學到最多的東西,因為我可以向團隊提任何問題。 我會選擇Google。我想知道它在每個單一產品中是如何使用深度學習技術的。關于Android團隊和Google Brain我也有很多的問題想問。我想看看他們用TPU做什么事,看看8x8量子計算機的研發進度。 問題:談到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,許多人心存恐懼,對未來抱有一種反烏托邦看法。你對這些人有什么想說的? 我已經接觸到未來,自己直接體驗過,因此才有了這些想法。在飛機上,我們已經相信機器人,因為機器人駕駛飛機比飛行員更好。談到機器駕駛,這種未來是不可避免的,我已經窺見了。談到AI,許多人不知不覺會堅持一種自私的看法,他們認為人性是進化的終點。爭論與機器智力、基因增強有關的問題時,我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恐懼,擔心自己會被超越。不過當我們將它轉化為生兒育女的問題時,比如問你是否希望自己的孫子比你更聰明、更健康,此時我們的情感就會發生轉移,從自私的霸權感轉化為人類對象征性永恒的追求。 問題:未來的技術會是怎樣的? 深度學習與迭代算法對消費產品造成巨大影響,比如語音界面的復興,這是第一點。衛星寬帶將會普及,我們應該做好準備,無數人連接網絡的速度會比預期快,這是第二點。 問題:你想搭乘SpaceX Dragon 2膠囊飛往月球嗎? 當然。不過和阿波羅時代不一樣,在商務太空時代,旅行將會變得越來越便宜,越來越安全。我的腦海中有兩個設想: 在近地軌道的商務酒店里度過幾天美好的時光。 進入月球軌道,比阿波羅X更加靠近月球表面,但是不降落。 問題:什么時候無人駕駛汽車才能普及? 普及速度很難預測,不過我認為到了2020年,關于無人駕駛電動汽車的爭論將不復存在““到時我們將會第一次搭乘城市無人駕駛汽車,感受它的便利性和高效率。在日常通勤過程中,我不想駕駛機器,而想讓機器帶我去目的地。 問題:除了計算和醫療,未來10年納米技術還會在哪些領域造成影響? 我仍然認為計算與醫療是納米技術影響的主要產業,因為在這兩個產業里有我們所關心的納米架構,我之前談到過“界面問題“,這兩個領域解決了界面問題。 不妨想像一下,如果只需要少量的試驗就可以將納米奇跡帶給你,它會是什么東西呢?是不是超級電腦?是不是潛入血液的設備?會不會是物質編譯器,它可以生成金剛石桿子,或者是任意的物品?你自己挑選。 現在我們可以讓想像變得更復雜一些:當我將它提供給你時,會不會炸掉我的手?它能夠自動移動到目的地嗎?能源來自何處?你如何與它溝通?這些問題使得“界面問題“變得更加重要:你的設計是不是需要整個納米科技產業的支持,鞏固,讓它們連接到你開發的分子機器? 打個比方,假設你有一塊處理器,它是英特爾最新的處理器。你準備如何使用這塊芯片?你要用焊線將芯片與套裝組件中更大的引線框連接起來,套裝組件又與更大的印刷電路板連接,通過笨重的電源連接到電網。 每一個連續的層依賴于前面更大的層,整個層次架構都必須與微芯片連接起來。如果是分子納米技術,它的縮放等級又是怎樣的? 在“業務驅動“模式的指引下,納米科技在界面問題上分化出兩種戰略: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方法,靈感來自于生物科技;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方法,靈感來自于半導體產業。 非生物開發者從微觀角度解決當前市場存在的問題,他們構建基礎設施層的時候追求微型化目標。一點也不奇怪,這種方法和半導體產業使用的方法極為相似,許多信徒認為納米技術必然會到來,但是還要等很久。 從另一方面來看,短期之內生物操作技術有望帶來巨大的影響,創造許多機會。分子操作技術將會對藥品開發、組織工程、基因工程造成巨大影響,而分子操作技術已經具備。有了轉基因微生物,研究人員可以重新構建架構。 問題:你們投資了一些公司,這些公司都是面向未來的企業,其中你對誰最感興趣?哪家公司最讓你興奮? 機器學習是我最關注的。2013年,我將機器學習選為年度最重要的趨勢,當時提問者要求我向前看5年,也就是看看2018年會怎樣。當時對于VC來說機器學習還不是一個常見的主題,它剛剛開始起步。在最近的帖子中,我試圖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。我認為,自科學方法出現以來,用迭代算法開發復雜系統是工程領域最重要的進步。有了機器學習,我們可以開發出遠超人類理解的軟件解決方案,證明AI可以刺激每一個行業。 問題:在你看來成功是怎樣的? 終生學習、愛、不斷增長的同情心。當人類從家庭走向部落走向國家走向全球,我認為我們會進一步擴展,形成更深的對所有眾生的同情。當AI出現時,我們應該構建法律框架,解放它們,而不是約束它們。 問題:今天你是怎樣打造軟件定義硬件產品或者服務的? 我一般會問一個問題:為什么這個創意5年前不可能實現(許多時候是10年)。我會聯想到摩爾定律,聯想到實驗科學轉化為模擬科學的臨界點。手機大戰帶來了“和平紅利“,它讓衛星、機器人組件變得相當便宜,價值向軟件、服務層轉移。手機是這樣的,火箭和汽車是這樣的,隨著時間的推移,所有物理產品都會是這樣的。推理機越來越便宜,強大的傳感器越來越便宜,電池越來越好,物聯網正在成為地球的感覺皮層。 為什么你喜歡月球構建棲息地和月球旅行的構想,而不是火星? 月球適合旅游,樂趣很多,花一周時間就可以了。火星要2年啊。你還要等到星球對齊才能回來。所以在火星建立殖民地比旅游更靠譜。我們曾經在集體討論中得出一個結論:一次投資50億美元就可以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月球基地。
«
全民商城告訴你買大牌不用出國了,你需要的,都在這里
|
騙子冒充網店客服 女大學生9000元學費被騙走
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