終端零售商是一個門檻不高的生意,只要有一定的資本,你也可以在街邊開一家餐飲店、服裝店,或者洗發店和便利店。雖說門檻不高,但要將這些線下的零售店開成連鎖,那可沒那么簡單。 不過有些服裝店,即使成了連鎖,因為產品特性以及消費升級,很可能兵敗如山倒、關門關店只是短短幾年間的事,比如達芙妮與都市麗人。(志玲姐姐代言的都市麗人,下一個達芙妮?) 還有一些零售店或餐飲店,即使成了連鎖并且有了品牌,但單店增長的極限、店鋪擴張的瓶頸、成本的上漲,讓企業的盈利能力不斷下滑,甚至長期處于盈虧平衡線,最終走向關店整合甚至創始人出局的局面,比如美國零售店SuperValu和香港的翠華控股(HK:1314)。 即使是餐飲連鎖的王牌“大家樂集團(HK:0341),這幾年也遇到增長的瓶頸,成本不斷走高,凈利潤不斷下滑。可能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,相比與2014年的凈利潤,大家樂集團今年的凈利潤實際上是在下滑。 說了那么多,無非是想說明終端零售連鎖商并不是一個好惹的主。 這是一個“不增長就變差“的行業,即使你不開新的店,如果你不提高運營效率,提高單店銷售,那么員工成本和房租的增長就會吃掉你的凈利潤,讓一些之前的店變成虧損。一虧損,可能就要關店。如果開新店的速度跟不上關店的速度,那么整個生意就會變得越來越糟糕。 很多人可能要反駁我了,美國的終端零售連鎖企業中,不是誕生了非常多的牛股嗎? 30-40年前是美國零售的擴張期,當時這些企業在驗證模式可行的情況下,要做的是攻城略地占坑,然后做好每一家店的運營,提高運營效率,盡量保證新開的每家店都能賺錢。 在這種情形下,股價當然一飛沖天。但是,你能保證你今天買的是30年前的沃爾瑪,而不是現在的沃爾瑪?或是20年前的大家樂,而不是現在的大家樂? 為了回答以上問題,這里不妨再問一個問題,買零售商的股票是看零售商的什么因素?品牌效應+擴張能力,表現出來的就是營業收入增長和凈利潤增長。 對于終端零售連鎖商而言,要保持營業收入增長和凈利潤增長,無非是兩種形式:1.每年不停的開新店,新開的店鋪數量大于關店的數量;2.提高運營效率,增加單店銷售。 所以,看零售店,最核心的是看能否新開店,以及能否提高單店銷售。當然,很多時候這兩者是同時提高的,也是同時下滑的。 不過,今天要探討的這家公司是個例外,在店鋪數量保持不變甚至輕微下滑的基礎上,通過不斷的提高單店銷售和運營效率,最終公司獲得相當不錯的業績。這個公司叫Foot Locker(NYSE: FL),是耐克在美國最大的零售商之一。 Footlocker是美國最大的運動服裝、運動鞋零售商,創辦于1974年,總部在紐約曼哈頓,門店遍布北美、歐洲和亞太市場 23個國家地區,截止2017年1月28日,FL在全球擁有3363家零售店。 在FL的零售店中,主要銷售的是Nike、Adidas 、 Puma、VF以及Under Armour這5大品牌的產品,這5大品牌的產品占公司運動品牌銷售的91%,而在FL的運動品牌銷售中,Nike獨占68%。 每年FL的銷售總額達80億美元,耐克貢獻的銷售額可能達到50億美元(耐克出廠價可能在30億美元左右),因此,在耐克的300多億銷售收入中,超過10%以上的收入都是FL幫其賣出的。所以,分析Foot Locker就不得不分析耐克。 I.耐克產業鏈的組成 有關耐克的歷史,在文章耐克創始人奈特:用54年熬一碗價值851億美元的雞湯中已經詳細介紹,這里不再贅述。 在耐克的產業鏈中,我們可以分成三個組成部分,上游是代工廠,下游是品牌商(耐克)和零售商。 先說上游的代工廠業務。 裕元集團和泰豐企業都是耐克的代工廠,這個生意模式比較簡單,就是賺取代加工費用,沒什么議價權。 從裕元集團的年報中,我們也可以看到,代加工業務的毛利率比較穩定,一般都在20%附近,這一點我們在文章內衣界富士康到底是怎樣一門生意?中也已經探討。當然,也有些公司是個例外,像半導體行業的中芯國際(HK: 981)等。 所以,像裕元集團這類的代工廠,在耐克產業鏈的地位,與維珍妮在LB的產業鏈中的地位是一樣的。本身并沒有太多的看點,業績完全取決于品牌商的訂單。當然,代工廠的訂單可能來自不同的品牌商,邏輯上講可以分散投資單個品牌商帶來的風險,但是沒有議價權是致命的硬傷。 II.零售商在耐克產業鏈中的地位 如果說代工廠是品牌商的上游,那么零售商實際上是品牌商的下游。在耐克的產業鏈中,零售商(對于耐克,稱之為批發商)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 因為我們看到,在耐克一年300億美元的銷售額中,超過225億美元的銷售是第三方的零售商(批發商)賣出去的,比例超過75%。所以,我們看耐克在全球雖然有1000家直營店,但是銷售的主力還是來自第三方的零售商。 Foot Locker是耐克零售商的代表,一年銷售耐克產品營業收入超過50億美元,是耐克當之無愧的的最大的零售商。 在文章耐克中國區最大零售商,財務造假使執行董事和CFO都丟飯碗中,我們分析了耐克在中國區最大的零售商“寶勝國際。 我們驚奇的發現,寶勝國際的毛利率與Foot Locker幾乎相當,都在34%附近。當然,寶勝國際的凈利潤率與Foot Locker還有一定的差距,所以,要不是因為寶勝國際具有造假的歷史,說不定寶勝國際的凈利潤率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。 雖然Foot Locker的運動品牌中,68%的銷售收入是來自耐克,不過非常令人詫異的是2009年以來,FL的股價的漲幅是超過耐克的,更超過UA的。 所以,運動品牌產業鏈中,雖然大家都會優先買品牌商的股票,但結果是代工廠、品牌商、還是下游零售商的股票漲的好,看來并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。 III. 耐克中美最大零售商的主要區別 在文章的開頭,我們已經探討了零售商的種種問題。Foot Locker雖然是耐克產業鏈中的一員,但本質上還是一家零售連鎖企業。 不過不同于都市麗人,Foot Locker的品牌效應遠遠強于都市麗人。Foot Locker的品牌效應一方面來自于耐克;另外一方面則是FL在運動零售中多年積累的口碑。這兩點都市麗人都是無法匹敵的。 即使如此,最終FL要獲得增長也只能來自開新店和提高單店收入。從2013年到2016年,Foot Locker經營總的店鋪數量從3,473下降到3,363家,但營業收入從62億增長到近80億美元。 營業收入的增長主要來自于單店收入的增長,最近幾年,單位面積的銷售每年都在增長。單位銷售的增長使得經營的毛利率在不斷提高,同時互聯網銷售(Direct-to-Customers)也貢獻一定的增長。 當然,單位面積的銷售也是有極限的,公司給出的長期目標是600美元/sq,按照過去幾年的增速,可能短短的2-3年就達到了。而且,耐克的產品在北美的銷售已經達到一個瓶頸,FL在不開新店,單店銷售又將達到瓶頸的情況下,未來的營業增長點來自哪里,這點我也非常困惑。 不過,FL出色的經營還是讓我想深入對比一下寶勝國際和Foot Locker的差距。 寶勝國際在毛利率略高于Foot Locker的基礎上,凈利潤率卻顯著低于Foot Locker,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 Foot Locker77.66億美元的銷售是由15,761個全職員工和34,407個兼職員工貢獻的,如果一個全職員工頂一個兼職員工,那么Foot Locker的32,965個員工貢獻了77.66億美元的收入,而寶勝國際28,600個員工貢獻了24.44億美元的收入。對比星巴克,全年213億的年銷售由全球25.4萬名員工貢獻。 Foot Locker的每個員工貢獻23.56萬美元的年銷售,費用是4.47萬美元;寶勝國際的每個員工貢獻8.55萬美元的年銷售,費用是2.32萬美元,這一塊費用的占比分別為18.95%與27.21%。星巴克的每個員工貢獻8.4萬美元年銷售,單店年銷售85萬美元。 如果按照單店盈利能力看,Foot Locker單店每年為股東創造19.7萬美元的凈利潤,而星巴克則為股東創造11.2萬美元凈利潤,Foot Locker單店賺錢能力盡然比星巴克強,與寶勝國際比,那就差更多個數量級了。 當然,由于星巴克與Foot Locker銷售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,沒有太多的可比性,但是寶勝國際在平均員工銷售與星巴克同一個level,而且毛利率也相差不大的情況下,盈利能力卻如此之低。 這就體現了不同公司在經營管理、成本控制上的能力了。 在未來,零售市場和消費市場將變得更加飽和,最終決定一個企業命運的可能恰恰是不起眼的幾個點的毛利率之差,或者是不起眼的幾個點管理費用之差。
«
聽云APMCon:天貓客戶端穩定保障及性能優化
|
數據看十一假期衣食住行:再也不用擔心堵堵堵人人人
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