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不是一定要你接受這個標準,但你抗拒用戶的選擇,結果只是你自己被邊緣化。 確定下來一個行業標準,需要付出很大代價。 在傳播的手工業時代,我們為了掌握用戶需求,不得不用街頭訪問、讀者調查表這類笨拙的辦法,了解用戶的基本想法,然后又得付出大量的試錯成本,確定產品形態。 但往往等產品成熟后,用戶的需求又轉變了,一切又得重來。 因為成本過大,事實上傳播行業的傳統,基本的產品判斷是通過經驗。通過成熟決策人的行業經驗,做出的產品判斷,雖然不能全中,但也不會偏離太遠,這幾乎就是傳播行業的門檻。 在傳統媒體時代,能夠快速掌握行業標準,快速推出用戶認可的產品,就能決定一個媒體的生死,不符合行業規律的產品,很容易短命。 快手一直在摸索短視頻領域的行業標準,不同于以往,這個標準科學性很高,它來自人工智能系統對每天6000萬用戶的每一個行為的判斷歸納,用戶的每一個行為,都是一次測試,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的測試。 我們也擁有短視頻行業迄今為止最全面最龐大的用戶數據,所有的測試之后,用戶的選擇集中到某幾個選項,我們發現,越是接近某個形態,用戶數據表現就越好,證明這是最終答案。 豎屏,57秒。這可能就是短視頻行業的工業標準,在行業發展的初期,就掌握了這個標準,意味著,你在這個全新的行業擁有了一個機會。
一分鐘電影院 電影的標準是90分鐘或者120分鐘嗎?并不一定,只是在上世紀末,因為播放設備等的限制,大家發現90分鐘是一個合理的電影時長標準。 但電影的標準,從來都在變化,就像最早的電影《火車進站》,只有17秒,慢速播放,約1分鐘,恰好這也是快手的短視頻的標準時長。 這個巧合的17秒到57秒,卻來源于兩個恰好相反的理由。 早期的電影,是因為設備限制,播放不了太長,現在的短視頻,是因為用戶播放太便利、獲取信息的節奏太快,自然擠壓到了這個時長。 在當前的用戶行為、技術和市場下,“豎屏57秒“的短視頻,就是當前短視頻行業的工業標準。 不是一定要你接受這個標準,但你抗拒用戶的選擇,結果只是你自己被邊緣化。 再進一步,這不僅僅是短視頻領域的行業標準,這更是年輕一代的溝通語言,如果你想跟90后甚至00后交流,你必須掌握他們的語言,才能跟他們取得共鳴。 不了解年輕用戶的需求,是傳統行業普遍面臨的困境,如果我們能掌握年輕用戶的溝通語言,我們就不僅僅能在傳播領域立足,我們還可以了解和獲取年輕用戶,掌握行業的未來。
基于以上語言,我們如何跟90后溝通呢? 舉例說,我們可以做“一分鐘電影院“,這是快手推出的許多產品概念中的一個。 在快手上,你能看到大量的57秒的完整電影,開端、鋪墊、高潮、結局,這也是電影可能的新形態。 借助移動互聯的技術和快手的平臺,我們可以做出一個每個人手機上的電影院,這個電影院每部電影的上映時長是1分鐘,每場觀眾500萬人。 一分鐘之內,500萬人同時進入這個電影院,看完一部57秒的電影,又可以同時離開。 沒有移動互聯技術之前,這樣的情況不可想象。 但90后與00后是網絡原住民,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節奏,等電梯、叫車、洗手間、排隊,這幾分鐘的空隙,足夠他們看兩部電影了。 只有這樣的產品,才能讓他們愿意交出寶貴的注意力和時間。
進化中的工業標準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,“豎屏57秒“這個短視頻的形態還會繼續進化,在很短的時間里,行業已經發掘出了此前我們想象不到的許多形態,比如三橫屏與互動觀看等,57秒短視頻能容納的信息量已經非常大,它確實是很有生命力的。
這是短視頻的最佳形態嗎? 到了今天,對回答這樣的問題,我們已經不再困惑。 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大數據測試,能每天億萬次的給出答案,它可能是,可能不是,但我們隨時都能知道準確的結論。 直到今天,傳播行業大部分還處于手工藝時代,不了解技術的力量,從業人員甚至無法想象最新的行業進展。 對工業標準的判斷,邏輯過程并沒有改變,改變的是操作過程。 只有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,只有具備這樣極大的數據庫,我們才能準確的分析足夠大的信息,獲取更準確的答案,而且是隨時更新修正的答案。 對短視頻行業來說,重要的不是我們今天知道“豎屏57秒“這樣的標準,重要的是,我們明確了如何快速準確獲得這樣標準的辦法,也許很快,甚至明天,57秒這個標準就會改變,但可以肯定,豎屏57秒是一個里程碑似的時刻,在這個時刻,我們不僅發現了黃金,我們還了解了點金術。 傳播行業此時進入了未來。(本文首發鈦媒體) 【鈦媒體作者介紹:曾光明:快手科技合伙人】
«
P2P問題平臺累計突破2000家 轉型平臺數量大增
|
微軟正式發出Win10紐約新品發布會邀請:10月26日舉行
»